非常醫生|剖析心胸肺外科手汗症都關事 余思遠醫生:注重細節觀病人於微

▲ 心胸肺外科醫生動輒進行長達七、八小時的漫長手術,必須有良好體能,余思遠醫生找物理治療師指導針對訓練,強化肌肉及體能。「身體『好駛』很重要。」(彭大偉攝)
外科醫生予人印象是刀尖上的舞者,手起刀落進行各種手術治療。
修煉精進手術技術的同時,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余思遠更着重觀小慎微從細節處理病情,加上一顆為病人設想的心,把他們纏綿日久的身心疾患,化解於無形。

▲ 心胸肺外科醫生動輒進行長達七、八小時的漫長手術,必須有良好體能,余思遠醫生找物理治療師指導針對訓練,強化肌肉及體能。「身體『好駛』很重要。」(彭大偉攝)
余思遠受父親影響行醫。其父愛歷史研哲學,着緊並指導兒子的未來生涯規劃,在余思遠中學時,送他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的八個大字:「不為良相、願為良醫」,意謂毋須做位高權重治國的帝王將相,就做一個能救人病苦、惠澤蒼生的良醫。以上一夕話,成為他立定心志的發憤目標,最終如願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他形容,醫科是一個既複雜又艱辛的學科。「讀醫確是辛苦,比起中學是兩個世界。頭一、兩年讀基礎的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學等,大量的背誦感覺枯燥,課業排山倒海,壓力頗大,無其他捷徑只能堅持。」上堂專心、課後窩在圖書館繼續苦讀,他說只有這樣,方才追上學習進度。
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
他敬佩的醫者,其中一位是病理科教授張雅賢。「我們讀醫時有大量的醫學知識要牢記,難以全部都記下來,十分困惑是否我們沒有(做醫生)的能力?張教授說這不是一個問題(problem),而是一個大家共有的議題(issue),正常到不得了,鼓勵我們只要多花苦功,多讀幾遍一定會記得。」這個跨時代醫科生都面對的難題,一句話對當年醫學新鮮人的余思遠來說,發蒙啓蔽,十分深刻。「跟隨張教授所說去做,就沒有再質疑自己,奮力前進。」余思遠數年後曾向恩師提及她的多番啟蒙,感謝她的恩澤深厚。

▲ 張雅賢教授是余思遠進入醫學院時的啟蒙老師,引導他建立對醫學知識認真鑽研的態度。(被訪者提供)
千鿋年播映的《白色巨塔》、《醫龍》等日本醫療劇都以心胸肺外科作為題材主綫,劇中醫生角色都是救急扶危的英雄人物,年紀輕輕的余思遠受到很大鼓舞,引發他對這科的莫大興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在大學一年級時患上氣胸,由心胸外科醫生為他進行手術。「我留醫3日已出院,外科確是快!狠!準!作為一個病人,深深體悟到心胸肺外科能確切幫上忙。」
注重細節多思考
他當實習醫生在外科輪替時,有次擔任主刀醫生第二助手為病人進行腹部膽囊手術,他親眼目睹整個微創手術的過程,見橫隔膜上方的心臟有節奏在跳動,腦海叮一聲,確認心胸肺外科是他心之所屬,從醫學院畢業後,順理成章選擇這專科。

▲ 專科培訓伊始,黃鴻亮教授嚴格的指導,培養了余醫生對病人「200分」認真和負責的態度,亦令他領悟到勤加思考同樣是外科醫生的必備質素。(被訪者提供)
他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心胸外科專科培訓時,上級醫生黃鴻亮教授,重視病人術前術後的治療細節、對手術要求極高。「黃教授說外科不止用對手,更要用腦筋多作思考,病人應否做手術、術前先釐清風險、手術時操刀必須小心謹慎,更重要是手術操作更熟練,就能加快手術時間;還有術後的照顧、確保病人有良好的復康。我跟着他的處理方法,效果立竿見影,在我受訓期間,起了一個重要的示範,推翻外間常以為外科醫生淨係識得切的誤解。」
鮮為人知的範疇——手汗症
心胸肺外科涉及兩個範疇:心臟大血管和胸肺,醫生接受這專科訓練,兩個範疇都必須涉獵,現在趨勢是醫生完成受訓後,傾向選擇其中一個範疇作出專注深造,余思遠主力胸肺方面,提起這範疇,大眾認知包括肺癌、肺結節,甚至是他本人曾罹患的氣胸,沒料到手汗症都關胸肺事。「手汗與心胸無雷公咁遠,兩者何解有關呢?手汗症是自主神經出現不正常的敏感及活躍,控制汗腺一節的交感神經,不應該出汗時也出汗。治療是以手術把供汗這節交感神經剪斷(位置在胸腔靠近背的位置),來減低雙手出汗。」

▲ 受「高人指點」後,余醫生亦立志將張教授的教誨代代相傳,希望一眾師弟師妹深明習醫的重大責任,不怕辛苦,勇往直前。(被訪者提供)
原來不少人認為手出汗不是問題,就算覺得有影響也不知如何求醫。手汗症會影響社交,如有保險從業員以平板電腦解說保險條文,手汗多到會滑手;學生考試答題,淋漓手汗滴落試卷上,對日常生活諸多不
便,甚至有患者感覺焦慮,更不應忽視。
非煙民肺癌患者
另一較少人認識的重症肌無力症(病徵包括眼皮乏力及下垂、吞嚥困難等)都與心胸肺外科有關。這個全身肌肉無力的病症出現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源頭在於胸腺(胸骨後方的淋巴組織)有問題,以手術清除胸腺,可減低及緩解病情。

▲ 余醫生認為傳承不只限於教室,手術室同樣適用。一絲一點經驗和心得的分享,都可以為後輩的成長出一分力。 (被訪者提供)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煙民固然風險高,而非煙民如家庭主婦,都有可能患上。余思遠指,醫學界發現東亞地區非煙民肺癌患者比例不低,二手煙、煮食油煙、空氣污染、基因關係都可以導致非吸煙者患肺癌。「這類患者求醫,第一句必定講:『我無吸煙點解有肺癌?』,我常舉一個比喻,你駕快車也不一定保證會撞車,但此舉會增加撞車風險;但不超速也有機會撞車,有太多其他因素可造成,如衝紅燈、胡亂切線、駕駛時講電話……」同道理,患上肺癌並非單一因素。「不要反覆回頭思量,為何自己會患癌,積極醫治最重要。」

▲ 余醫生形容自己是「極度業餘」的音樂創作人,曾為醫院寫歌呼籲打流感針和感謝抗疫醫護人員,亦曾帶領顧問醫生的女兒參加兒歌創作比賽,奪得銀獎。(被訪者提供)
為病人一家破冰橋樑
處事心細如塵,留意細節,往往能找出問題癥結所在。有婆婆患早期肺癌,手術後到門診覆診,余思遠見她面容枯槁、心事重重,一問之下,原來她手術後半年,腋下傷口依然拉扯作痛,婆婆擔心傷口未埋口,甚至以為是癌症復發。她抽血及照X光片後,不見復發現象,其實5至6成病人手術後會有不同程度傷口不適或慢性痛。余思遠細心解釋過後,病人如釋重負,接近半年的焦慮消散。「有些事情我們不問不留意不關心,也不知道困擾了病人幾耐,對病情的影響可以超乎想像,治療病人時不妨問多幾句。」

▲ 用公餘時間修畢法律碩士課程,余醫生深信醫生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範,一切以病人的最佳利益為先。(被訪者提供)
行醫生涯中他另一難忘個案,是一個19歲的邊緣少女懷有身孕,同時發現肺部長了罕見的炎性肌纖維母細胞腫瘤(IMT),令治療變得複雜。「父母一直對少女的狀況不知情,醫生聯絡他們多次解釋病況,不知不覺間成了兩者的溝通橋樑。家人沒有責怪,全心解決眼前問題,融化了一家人的那堵無形牆壁。」其後少女手術切除了腫瘤,也誕下健康嬰兒,結局美滿。
護肺心得
一些病人進行肺手術後,或會喪失部分肺功能,而肺部組織切除後,亦不會重新生長,余思遠表示惟有靠餘下的肺組織補償已缺損的肺功能,多做帶氧運動能鍛練心肺功能。
像有個案是兩邊肺部都動過手術,肺組織損失一大部分,惟病人堅持做帶氧運動,包括行樓梯、行山,日子有功,行上獅子山也能應付,比手術前身體狀況更佳。
他語重心長說吸煙者要及早戒煙,香煙會破壞肺功能,增加手術後併發肺炎甚至死亡的風險。無論是一手煙、二手煙及電子煙,對肺部的為害極大。
原文刊登於:Topick 醫生診症室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974362/非常醫生|剖析心胸肺外科手汗症都關事 余思遠醫生:注重細節觀病人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