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医疗健康|如何分辨抑郁及焦虑症?精神科医生:自觉有情绪问题处理方法

精神科一直给人感觉很神秘 : 仍然会有人觉得精神科病房或医院是令人害怕的地方;认为精神病患者总是表现极端失控。精神科专科陈君讷医生表示,其实这都是因为人对精神健康认识不足及误解所致,也有由于某些传媒报导电影所造成的既定印象。

情绪有问题=黐线、软弱、睇唔开?

外间对精神科医院的环境、病人、甚至医生的工作都不太正面。在香港,仍然有唔少人很害怕自己情绪有问题,觉得情绪有问题就代表「黐线」,「软弱」,「睇唔开」,所以就算有精神或情绪问题都不愿或不敢同人倾诉,甚至觉得进行心理辅导、睇精科医生「好大阵将」而却步。

如何分辨抑郁及焦虑症?

如何分辨抑郁或焦虑?身心症跟以上两种症状有什么分别?可以分享抑郁、焦虑或身心症会出现的症状吗?陈君讷医生表示:

  • 抑郁症主要病徵是情绪低落。
  • 焦虑症的主要病徵是觉得过份惊慌、紧张、焦虑。
  • 有部分病人同时会出现两种抑郁及焦虑病徵


抑郁症病徵:

  1. 情绪低落、没精打采,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劲,失去兴趣、很「颓」
  2. 睡眠、胃口出现问题,对自己、将来充满负面、悲观的想法
  3. 专注力及记性下降,神不守舍等
  4. 严重者更有自杀的念头

焦虑症病徵:

  1. 过份地、持续地觉得担心、焦虑、紧张
  2. 通常都没缘没故地、不成比例地觉得惊同紧张
  3. 身体亦会出现出汗、心跳加快、唿吸急促,肌肉绷紧,手誊脚震
  4. 胃口和睡眠唔好等病徵

 

身心症病徵:
病人经常感觉身体有不同程度的不适与病徵 (例如不同部位的痛症,各种肠胃不适,泌尿系统的不适,神经系统的不适如头晕,耳鸣,麻痺,无力,甚至是抽搐)但找得到、观察得到的生理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其产生的原因或其严重性。

身心症的病人会不成比例的被病徵所困扰,甚至整副心思均被病徵、疾病佔据着,正常生活、情绪,行为均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患者很受病徵的困扰,他们会不断睇医生,并作不同的检查及治癒,有些时候,过多的检查及治癒会带来副作用,更多的不适,及更多的困扰,因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什么人较易患上情绪病?

对于什么人较易患上情绪病?陈医生指,情绪病是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环境压力相互影响而引起的脑细胞功能障碍。失灵的就是负责调节情绪嘅脑部细胞。脑细胞失灵可以源于遗传了有缺损的基因。因此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较高。

脑部创伤或疾病会引致情绪病  

其实,任何的脑部创伤或疾病,她举例指:创伤性脑部损伤、滥用药物、酒精、细菌病毒感染(脑炎),脑退化等都可能导致大脑调节情绪区域的损伤,令我们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另外,长期及过量的压力会减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脑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及运作,因而引起情绪病心理因素系指我们的性格,性格是面对外在及内在经歷时,惯常会出现的思想,情绪,行为模式。

研究:长期压力可造成脑细胞功能障碍

我们与生俱来的脾性、过去的人际关系与经歷均可影响性格的形成。性格会影响我地如何诠释,看待,同如何应对难关同生活中嘅大少事,因此可以缓解或加重我们承受的压力,继而影响体内压力反应系统的反应。越来越多研究显示,长期反覆的压力会导致体内压力反应系统出现长期压力反应,造成脑细胞功能障碍,使我们容易出现情绪疾病。

长新冠会影响情绪吗?

有市民曾指出,疫情前甚至染疫前都未出现过情绪问题,最多只是工作有些压力,但当染疫康復过后一段时间,情绪开始出现问题,特别对身体的健康状况特别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是否曾经染疫都有机会出现心理状况问题?有没有研究指出为什么长新冠会影响情绪? 继而引致情绪问题?

精神健康问题有上升趋势

陈医生认为,于这三年疫症期间,精神健康问题的确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的问卷调查,他们报告的焦虑指数、抑郁指数较疫情前高,亦有较多的人感觉到孤独及有睡眠问题。因此有研究推论,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病率会增加,但实际情况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实。毕竟多了焦虑,抑郁的感觉不等于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

不确定性与转变影响情神健康

其中一个原因是于疫症期间,充满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转变。例如:担心自己及家人染疫,防疫隔离措施,社交娱乐社会服务的限制,工作经济的影响等等,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面对莫大的压力,因此影响了情神健康。

研究:染疫后约30%病人现疲倦、焦虑

另外,亦有研究找到了部分染疫后的病人,大约20-30%的病人出现疲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专注力下降等等的徵状,这些病徵可以持继数星期或数月。至于情绪问题严重到被诊断为焦虑症大约有7%,抑郁症则为4.5%。COVID病情越严重的病人,特别是需要入院,出现脑炎,或需要深治治疗部护理的病人,较大机会出现情绪记忆力专注力问题。

COVID病毒可从嗅觉神经进入脑部

COVID 后出现情绪问题可以是由于生理,心理环境因素。感染时,病毒可从嗅觉神经进入脑部,因而影响脑细胞运作;另外于感染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释出不同细胞因子去消灭病毒,但过程中亦会可能会引起脑细胞功能障碍。

压力增加患上情绪病机会

至于心理环境因素,染疫后担心出现重症与死亡,担心及内咎令家人染病,隔离时的难受与不便,对工作生计的影响等等,都能增加不少压力,从而增加患上情绪病的机会。尤其是于疫情前,本身已承受了不少工作、家庭、生活压力,精神健康已不是太理想(suboptimal 即所谓亚健康情况),这场疫症,无论染疫与否,都可以是压倒骆驼最后的一根稻草,演生成情绪病。

什么年纪人士出现情绪问题较多?

陈医生指,女性于疫情后较多出现情绪问题,本身有长期病的亦有较大机会。有某些研究指青少年及young adults (年纪较轻的成年人),相对于幼童,年纪较成熟的成年人,影响较大。因为于这个年纪,与外界联繫及互动对心智行为发展甚为重要,因此COVID的社会转变对他们有较大的影响。

自觉自己情绪出现问题应怎样处理?

陈医生认为,有抑郁焦虑的症状徵状并不等同有情绪病,毕竟唔开心,担心是人之常情。首先要留意病徵是否持续几星期以上,并且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如无法如常上学、学习或无正常社交关系。这个情况下,就要搵专业人士帮手。如未到这程度,就学习如何去培养我们的情神健康。

守护精神健康,可做以下几点:

自救方法
(1)学习正向思维

人于遇上大小事时,思想谬误(cognitive bias)不其然会自动浮现,如非黑即白的极端思想模式,,灾难化思想,以偏概全,过份武断,选择性留意负面讯息等等。思想谬误可以源于童年及过往经歷,可以是从身边的人习染回来,亦可以是源于人的天性。思想谬误令我们有偏执,不能客观地看待,处理事情。这样自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与情绪。因此意会自己的思想谬误,并试试已另一角度诠释事情,可以令我们更弹性,全面,客观去面对人生十常八九的不如意。例如,人一般会抗拒、排挤甚至灾难化一些负面、失败、逆境的状况,认定是坏事,若将之视为学习、体验人生的机会,用正面态度面对,过后会发觉自己的人生因为这些歷练而变得更成熟和完整。

(2)多做正面行为

安排时间定时作息及运动。固定的运动,于生理上能帮助调节脑传递物质以维持精神健康。运动时订出目标,完成后亦会产生成功感及正面情绪。安排固定时间参与社交闲娱活动是生活上遇上不如意及情绪不好时很有效的缓冲区。

(3)学习与负面情绪共存

接纳及善用所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大脑给我们的讯号,若好好聆听它,它会引导我们更能认消自己的需要与方向。负面情绪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因此不用着急令它们立即消失。尝试学习如何处之泰然去面对,继续如常生活,提醒自己不要放大与集中悲情的感觉。


(4)花时间栽培有质素的人际关系

多留意及欣赏身边好的人和事、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寻亲友倾诉、定期的静观训练都能帮助我们较容易过渡负面的情绪。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追踪了 700多人发现,拥有紧密和正面的人际关系,与快乐有很大关连,所以要用时间经营紧密关系,增强及扩大朋友圈子。过有意义的生活
制定一些可达成的目标,尽力完成。学习新事物或技能、做义工帮助别人,助人同时也助己。

患者家人朋友应该如何帮助患者?

  • 身同感受、表达理解:专心投入聆听患者的痛苦和困扰,令他们感到你正在用心地去尝试明白理解他的情绪与困难。尝试代入患者的处境,心情。不用急着安慰,不用急着讲大道理或令患破涕为笑,适当地表达理解认同,已经很足够。
  • 沉默是金:家人朋友大多很关心患者,他们很想开导患者,助患者改变想法、冲破障碍,但当语气,用辞,时机拿捏得不够好,就会往往演变成说教、令患者误会被责怪。
  • 适当的陪伴:陪同患者做他们想做或要做的事情,陪伴患者做有益身心的活动,例如放松练习,静观练习,运动等等,这有助增加他们学习抒缓情绪的动力,及令他们觉得被陪伴支持着。
  • 提供资料:家人朋友可帮忙寻找有关精神健康,社区支援,治疗辅导的资料予病者。有需要时,提醒及陪伴他们接受治疗。

情绪病是否一个长期病?如何维持心理健康? 

陈医生指,大部分病人经治疗,病徵会大为改善,生活亦大概回復正常。长远来说,情绪病是否维持长时间,是否復发,视乎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是否仍然存在。所以,重视精神健康,增加抗逆力对情绪病是有帮助的。

西医会如何精神病治疗?

陈医生表示,由于情绪病是由生理,心理,压力因素交织而成,所以治疗都需要针对这三大方面嘅因素。

  1. 生理因素方面,药物能帮助我地增加脑神经传递物质的传递与运作,改善脑细胞的功能及帮助改善癥状。
  2. 心理因素方面,辅导,心理治疗能帮助我们梳理及消化情绪,亦能帮助我们学习更健康、弹性、客观的思维与行为反应,以应对生活中的大少事。一些过往经歷或童年带来的创伤、伤口亦可通过心理治疗来抚平。
  3. 环境因素方面,我地要学习更好应对压力及解决能力的方法,亦需学习如何与负面情绪共存的方法,如身心放松练习 (如渐进式肌肉松弛练习)及静观训练。

原文网址:香港财经时报HKBT(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48235/醫療健康-如何分辨抑鬱症及焦慮症-心理健康-精神科醫生-自覺有情緒問題處理方法/)

立即订阅我们的电子报,接收最新服务及资讯。

如有任何医疗问题,欢迎联系我们、预约咨询。

我们会使用cookies。请表示您是否接受我们使用cookies。按此了解更多

一般查询及服务预约

验证码